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华南理工大学“‘两观三性’建筑创新实践与研究团队”荣获“国家工程师奖”
2024-01-31 15:29:00
华南理工大学
  1月19日上午,“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其中,华南理工大学“‘两观三性’建筑创新实践与研究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团队合影)
  1名院士、3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名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8名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这是一个汇聚当代中国建筑行业领军人物、中坚力量和后起之秀的团队,更是一个完美诠释师生传承的团队。他们创造性地提出并构建了从理论、方法到技术的“两观三性”理论体系与建筑实践创新体系,主持设计了国家重大工程200多项,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走出了兼具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和教育发展之路,为中国城市建设和建筑学科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澳门大学横琴校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一个又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复杂工程和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的精神,引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而这些作品,均出自华南理工大学“两观三性”建筑创新实践与研究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正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
  “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
  1983年,45岁的何镜堂由京返穗,回到母校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工作,并且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科学馆开始,开启他的建筑人生。
  回顾过去,他说,“改革开放成就了我。惟有奋斗,才能不负时代的馈赠。”作为杰出的建筑学家和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当代中国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率先垂范,以中国特色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培养建立“两观三性”建筑创新实践与研究团队,带领团队用建筑作品为前进中的中国献礼。
  这些作品得到国内外建筑同行的高度评价。两院院士吴良镛评价道:“南京的纪念馆是成功之作,形式与内容统一,悲怆动人,简洁有力,气宇万千。”世界建筑大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评价其为“的确是了不起的世界级建筑,这是世界级的,与众不同的一个纪念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在何镜堂心中,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正是他承接传统文化的精神,以岭南地域的语言塑造中国新时代形象的思考和实践的结果。他说:“在团队齐心协力下,我们办好了这件大事!广州国家版本馆的第一件展品就是它自己。”
  成立以来,团队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打破国家标志建筑设计由外国建筑师垄断的局面,与国际建筑大师多次进行同台对话,向世界发出中国建筑的声音。他们在多个世界知名院校进行团队作品展,展示中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当代经典建筑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成就,提振了中国文化自信。
  以匠心践初心筑精品
  当年,20天的日夜奋战和反复推敲成就了何镜堂在深圳科学馆项目的“一鸣惊人”。从那时起,他就坚定了“做精品建筑”的初心。团队也秉持这份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在创作实践中,何镜堂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建筑设计的内在逻辑,提出“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在此理论下指导设计,团队在文化博览建筑、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留下了“校园新景物,一半属何公”的美谈和“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的美誉。
  秉承初心,团队倾力合作,力求实现建筑创作和结构创新的完美结合。针对由国内设计单位独立完成施工图设计的第一个超过400米高的超高层建筑——广州珠江新城西塔,团队派出何镜堂、倪阳、韦宏担任项目负责人,方小丹、罗建河等担任专业负责人。通过反复创作和试验研究,团队发明了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外筒相贯节点,与原设计相比,减少用钢量约1万吨,降低造价约1亿元,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该工程成为全国首个获得国际绿建权威LEED v4铂金级认证的超高层建筑,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莱伯金奖。
  多年来,团队先后完成重大、复杂工程200多项,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2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金奖3项、银奖7项、铜奖6项。无数个建筑精品背后,是团队矢志创新和潜心研究的匠心。他们始终铭记“用建筑记录时代是建筑师的历史责任”,甘于坐“冷板凳”、啃硬骨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涵养匠心,在时间的淬炼中打磨匠心,用一个又一个建筑精品书写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热爱。
  “学建筑先学做人”
  “学建筑先学做人”,这是何镜堂常常对团队和学生讲的话。团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方向,形成了立德重教的精神品质和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作为团队负责人,何镜堂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诠释奋斗的人生和高尚的情操。2019年某天一大早,何镜堂和团队参加完前一天的会议后在长沙高铁站候车回广州。当时正在讨论一个亟需给出指导意见的重要项目,何镜堂边走边谈,说到关键之处索性把行李箱放倒,直接蹲在地上开始勾画草图。那一刻,除了设计方案,喧闹的车站、熙攘的人群在他眼里都静止下来。在他的一笔一画之间,勾勒出的不仅仅是一幅建筑蓝图,更是融入一代代建筑师血脉之中薪火相传的匠心、执着与激情。
  在何镜堂的培养和感染下,团队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面对重大工程设计与建设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和前置条件不充分的复杂情况,团队重任在肩,始终冲锋在前、担当在前、奉献在前,完成了多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肩负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的设计使命,何镜堂带着团队60多人全程驻场设计,泡在现场半年多,连中秋节都在那度过,整个主会场仅用时7个月便完成了从设计到建设的工作,被称之为“青岛速度”。
  在部省市校四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一期工程中,总设计师倪阳和EPC总指挥长韦宏带领团队常驻工地,即便身体不适仍然坚持带病工作,仅用时362天就完成50万平方米建筑及30多万平方米市政、景观设计施工任务。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EPC总指挥长罗建河带领团队200多人从正月初二开始,在一个由仓库临时改装的场地集中加班,三个月完成全部专业土建、机电施工图纸。工程攻坚阶段的几个月里,每天12个小时以上都在工地,晚上11点多拖着疲惫的身子从南沙返回市区是团队成员的常态。最终,确保了该校区按计划启用。
  “每个时代都有很多重大的事件发生,我们通过建筑来记录这个时代,通过这个事件来表现这个时代。”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两观三性”建筑创新实践与研究团队将继续肩负时代使命,在传承中不懈奋斗,精彩书写奋进中的中国人勇于追梦筑梦的执着信念,生动记录行进中的中国不断走向复兴的坚定自信。
附:“两观三性”团队介绍
  “两观三性”建筑创新实践与研究团队负责人何镜堂院士是杰出的建筑学家和国家设计大师、当代中国建筑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曾获首届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梁思成建筑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称号等各项国家荣誉。他创造性地提出并构建了从理论、方法到技术的“两观三性”理论体系与建筑实践创新体系,主持设计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馆)、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等国家重大工程200多项,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团队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走出兼具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发展之路。主要事迹如下:
  一、以何镜堂院士、倪阳大师为核心的团队以建筑记录时代,设计了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馆)、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社会影响巨大。
  团队先后完成重大、复杂工程200多项,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2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金奖4项、银奖5项、铜奖4项。多次在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标,打破国家标志建筑设计由外国建筑师垄断的局面,提振了中国文化自信。这些重大、复杂工程,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的精神、引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在中国建筑学会两次创作大奖评选中,何镜堂主持设计的作品共有27项获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及盛世中华、鼎力东方的时代风貌,因其文化、技术、艺术和绿色理念的综合展现赢得世界各地赞誉,在全社会取得广泛影响和一致好评,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亲切接见并称赞“这个馆很有中国特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记载了民族的灾难历史,承负国家公祭重任;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馆)集中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反映了当代文化发展的成果;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体现了腾起筑梦、扬帆领航的上合风采和精神。中国国深博物馆、黄帝故里园、殷墟遗址博物馆、北京奥运摔跤馆和羽毛球馆、中国南海博物馆、映秀震中纪念地、钱学森纪念馆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为中国特色文化博览建筑创作做出杰出的贡献。
  应对全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空间环境资源紧缺,创作了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城(校区组团二)等两百多个大学校区,为新时代高校育人环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部署,应邀参加雄安新区及起步区国际城市设计竞赛和海口江东新区及起步区等城市设计大型国际竞争,并多次排名第一或入围前三。
  疫情期间,何院士亲自带领团队设计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力和社会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包括广州、深圳及长沙等地的国际会议中心、大湾区(白鹅潭)艺术中心、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海心桥等。
  团队创新性地将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密切融合,其成果“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获2016年度广东省科技一等奖,对于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融合绿色建筑技术有重大意义。
  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创作道路,创造性提出并构建了从理论、方法到技术的“两观三性”理论体系与建筑实践创新体系,引领建筑学科的发展,把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团队带头人何镜堂院士在建筑学核心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共发表阐述其学术理论的论文80余篇,出版《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等专著9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 他2017年在《人民日报》理论专刊刊登《和谐理念与建筑“三性”》文章,探索了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理论,引起广泛认同。
  团队以“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指导设计,在文化博览建筑、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实践成果共获各类奖项数百项,其中国际级奖项7项,国家级奖项数十项;论文成果数百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
  三、创建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机制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城市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被誉为建筑教育的“华南现象”。
  团队以院士、大师为核心,聚集一批优秀设计师人才队伍,坚持“学研产”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良性循环,打造了一个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创作平台和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设计品牌。团队带头人主持并成功组建国内建筑学界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团队多名成员均为实验室核心成员;其主持“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建筑学研究生三位一体联动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育实践”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培养出3名全国大师、2名省大师、9名博导、18位全国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均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精英骨干;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推动岭南建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四、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向世界发出中国建筑的声音,展示中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当代经典建筑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成就,体现时代精神与民族自信。
  何镜堂及团队成员先后受邀在哈佛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威尼斯建筑学院等国外知名院校进行专业学术讲座,多次受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高校进行学术讲座及励志报告,反响巨大。何镜堂先后与里伯斯金、罗杰斯、槙文彦、冯·格康及考克斯等国际建筑大师多次进行同台对话,传播中国建筑思想理论,提升中国建筑文化自信。在威尼斯建筑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世界知名院校先后进行团队作品展,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设计、中国制造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华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Baidu
map